1)第一百章 香港行(三)_重生四合院:傻柱的逆袭之旅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五零年代的香港,经济和社会都开始逐步进入发展轨道,香港的房价20~30元每尺,香港的人口高达一百五十万,外来资金涌入,人口数目剧增。

  五零年代的香港,一名最低级的军.装.警.察月薪一百二十块,不过加上其它收入,每月至少也有三百余块入手,当真是有权.有钱。

  五零年代的香港,歌手还被称为歌伶,还没有自己的演唱会,夜总会,酒吧,舞厅才是她们施展歌喉的场所,那个时候的歌迷不叫粉丝,叫做‘舅少团’。

  五零年代的的香港,菲律宾女佣还在家里嚼槟榔,有钱人家习惯聘用经验丰富的住家自梳女佣,月薪一百五十块,独立卧室,房内有收音机,每年两次大假。即便有这么高的福利,自梳女仍然高价难求,家中拥有一个梳着长辫的住家女佣,在当时,就等于主人家的脸面。

  五零年代的香港,有一千七百辆黄包车行驶在马路上,与叮叮当当的香港电车和新兴的汽车巴士争抢生意,当时电车车费每人六分,六分在当时物价,可以吃一碗猪血粥和两根油条,为了对抗新兴交通工具,黄包车曾兴起五分钱走港九的活动,用双脚对抗汽车,最终逼的港府停发黄包车牌照,限制黄包车行驶路线。

  五零年代的香港,除了新界原住民,没有人自称香港人,潮州人,顺德人,湖州人,福建人,一地一个商会,一地一个字头,需要出头时,很多时候不需要去报警,只需要去和商会会长或者字头大佬打声招呼,自然就有人出面解决。

  这一年,赵雅芝两岁,林青霞一岁,成龙一岁,郑少秋八岁,发哥刚出生不久……但在这个时空中,不知道还有没有她们。

  这个时候在香港谋生的人,大多都很都很重义气,守承诺,初来香港举目无亲,只须在茶楼里凭一口乡音求助,就能有同乡茶客起身相帮,无论求学,找工作,寻住处,问亲人,必然一一处理妥当。

  邵庆是四喜茶楼的伙计,他祖藉福建,四十年代来的香港,可以说在这个茶楼已经干了两代——别误会,不是老板,是打工仔,他父亲是厨师,而他目前就是端茶递水的伙计……不是他父亲不传他厨艺,而是他喜欢这一行当。

  香港人的茶文化那是深入骨髓的,大清早茶楼就忙得不可开交,邵庆殷勤地送走一位老客,一抬头便看到一个面目憨厚的青年拿着一张报纸东张西望地走过来。

  看了一眼青年的衣服和手里的那个旅行袋,邵庆立即有数了,待到那个青年来到近前的时候,邵庆问道:“先生要不要进来喝茶?”

  何雨柱从空间出来之后,在主干道的一个报摊前买了份儿报纸,大概看了几眼之后就琢磨着从哪儿入手,没想到面前突然蹿出来一个中年人,倒把他吓了

  请收藏:https://m.qimao5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